当前位置: 首页 >  教师公招 >  面试资料 >  面试技巧 > 

说课丨高中地理《地壳运动》

2024-04-25  |  来源: 四川金标尺教育

【导读】高中地理《地壳运动》。更多招考资讯,备考干货,笔试资料,辅导课程,时政资料欢迎关注金标尺教育获取。

 

一、说教材

【过渡句】教材分析是上好一堂课的前提条件,在正式内容开始之前,我要先谈一谈对教材的理解。

本节内容选自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1第二章第三节,包括地质作用、内力作用、外力作用及地壳物质的循环四部分,其中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是本节内容学习的重中之重,地球上主要的地貌形态都取决于这两种作用力。因此,掌握本节内容能够更好地帮助学生认识自然现象。本节内容是对《地球的圈层结构》的延续,也与后一章《地理环境整体性与地域差异》内容密切相关,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二、说学情

【过渡句】合理把握学情是上好一堂课的基础,本次课所面对的学生群体具有以下特点:

高中学生对"地壳的运动"已经有了初步的感性认识,但不能将地质作用与地表形态的变化有机联系起来。学生对各种地表形态的成因是非常感兴趣的,可以通过网络收集各种典型地貌资料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于背斜和向斜的判断,学生往往容易出现混淆,可以通过探究法发挥学生学习主动性,在猜想—验证的过程中把握知识的本质。另外,学生自学习惯较差,探究意识不强,自学、探究效果难以保证,需要加强指导。

三、说教学目标

【过渡句】根据新课程标准,教材特点、学生实际,我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能够说出地壳运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会正确辨别背斜和向斜。

2.通过读图,学生能够判别褶皱的基本形态并能利用地质构造的规律去指导生产实践,增强读图分析能力,并提升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3.通过地壳运动等知识的学习,学生能够受到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初步形成探究自然界奥秘的科学精神,树立科学观念。

四、说教学重难点

【过渡句】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储备和知识点本身的难易程度,学生很难建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这也确定了本节课的重点、难点为:

重点:褶皱的基本形态。

难点:正确判断背斜和向斜。

五、说教法方法

【过渡句】为了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顺利达成教学目标,我主要采用以下几种方法:

地图法、探究法、小组讨论法。

六、说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我将通过复习的方式进行导入。复习地质作用的概念,并让学生下列地理事物和现象中从找出不属于地质作用的是:

A.喜马拉雅山的形成 B.大寨梯田 C.岩层的断裂、错位 D.荷兰的围海造田 E.月球表面的环形山

学生回答之后,我将通过这样的过渡:"地质作用分为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地表形态的变化是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而且内力作用一般起主导作用。这节课,我们就先来了解一下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力作用之一——地壳运动"引出课题。

【设计意图】复习导入可以引导学生回顾所学知识,但这种形式的趣味性相对较低,为了更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我还设置了一个小练习,能够很好地激发学生思考,为新知识的学习做好准备。

环节二:新课教学

1.地壳运动

为了让学生知道地壳运动的含义,我会安排学生快速阅读教材54页进行理解。接着,我会呈现两个案例:

A.有句成语叫"稳如泰山"。其实泰山并不稳,泰山每年都在以极小的速度上升。

B."地球上最大的伤疤"东非大裂谷是非洲大陆"一分为二"产生新大洋的序幕。这里地壳下面的地幔物质上升分流,使得地壳水平张裂而形成为裂谷。它的张裂速度似乎很慢,近二百万年以来的平均扩张速度每年2-5厘米。尽管如此,它的北段已经裂开为一道窄海(红海)。照此下去,1亿年以后新的大洋将会在这里产生。

引导学生思考下面两个例子说明了内力作用的哪种形式?两个例子有何不同?

结合学生的分析,从而把握地壳运动又称为构造运动,一般可以分为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两种运动形式。

【设计意图】地壳运动的含义比较容易理解,但是为了让学生区分不同地壳运动的形式,结合生活实例进行分析,能够加深学生对这一概念的印象,体会地理知识在生活中的表现。

2.褶皱的基本形态

地壳运动常常在地壳中留下"足迹",叫地质构造。地质构造是地壳运动的有力证据。常见的地质构造有褶皱和断层。

接下来,我便进入本节课重点内容——褶皱的讲解。

我会利用多媒体演示动画"褶皱的形成过程",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褶皱的形成过程。从而帮助学生初步建立起褶曲和褶皱的概念:在地质作用比较稳定的条件下,岩层逐渐接受沉积,一般会呈水平状。当岩层受到外力作用便会发生弯曲,这叫做褶曲。如果发生了一系列的褶曲,就被称为褶皱。根据褶曲中岩层弯曲的形态,一般我们可以把它分为背斜和向斜两类基本形态。

然后我会出示"褶皱示意图"。(图示中标明清楚背斜和向斜)

安排学生前后桌4人为以小组进行自主学习、讨论3个问题:

(1)观察图片,说一说背斜部位和向斜部位的岩层形态如何?

(2)标注岩层新老关系,分析背斜部位和向斜部位的岩层新老关系如何?

(3)从地貌形态上看,背斜和向斜分别会形成什么地貌?

时间为8分钟,讨论结束后,各小组同学自由发表见解,希望通过小组讨论的教学方法,一步一步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背斜和向斜的特点。在小组讨论的过程中,学生对地理学习的自信心也逐步建立起来了。

背斜、向斜的岩层形态、岩层新老关系和地貌形态,通过前面的讨论可以得到很好地解决。但是在这一知识点上,还存在一个教学难点,即"地形倒置"问题。针对这一内容的教学,我不会立即告诉学生结论,而是先出示山岭、山谷图示(无法看到岩层形态和岩层新老关系),让学生开展探究活动:结合图示,判断A、B部位是背斜还是向斜?

学生结合前面所讲"背斜成岭,向斜成谷",可能会判断A为向斜,B为背斜。此时我会再次出示山岭、山谷图示(可看到岩层形态和岩层新老关系),学生会发现A为背斜,B为向斜,由此让学生产生疑惑。此时,我会适时利用多媒体演示"背斜成谷,向斜成岭"的动画过程,让学生根据动画解释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学生观看动画后,可自由讨论3分钟,待学生讨论结束后鼓励他们表达自己的想法。最终总结出:在外力作用下,背斜顶部常因受张力导致岩石破碎,容易受侵蚀变成谷地;而向斜槽部因受挤压,岩石比较坚硬,不易受侵蚀,所以最终可能发育成山岭。因此,我们在判断褶皱的基本形态时,不能仅仅看它形成了什么地表形态,更重要的是分析岩层新老关系,才能准确把握它的基本形态。

【设计意图】背斜和向斜的判断是本课的教学难点,为了培养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顺利突破此难点,我设计了探究活动来进行,学生在猜想—验证的过程中既掌握了知识,又提升了地理探究能力。

环节三:巩固提高

褶皱的实际应用是本课中实用性很强的知识,能够很好地体现地理知识的生活性这一特点,为了突出知识的趣味性,我将结合图片和情境,寓教于乐。

首先我会出示三幅图片,给学生提出三个问题:

(1)利用物理学中的比重知识,分析讨论:为什么背斜是良好的储油构造?

(2)我国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实践当中积累了许多找水的经验,例如"向斜岩层蓄水好,水量丰富容易找"。

(3)假如你是一位地质工程师,如果要修建一条东西向的地下隧道,应该选择背斜还是向斜?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探索,能够很好地理解背斜、向斜在实际生活中作用,感受地理和大自然的魅力。

环节四:小结作业

课堂结束之时,我会请学生分享总结本节课的知识要点,充分发挥他们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作业的布置主要是为下节课的学习作铺垫,让学生搜集地壳升降运动的相关资料,并举出2个实例,增进对地壳运动的认识。

 

四川金标尺教育公众号

点击查看 更多招考

金标尺

扫码关注 四川金标尺公众号 ,随时随地了解考前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