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事业单位面试高频考点·二十大全面解读(七)。更多招考资讯,备考干货,笔试资料,辅导课程,时政资料欢迎关注金标尺教育获取。
第二章 重点战略解读
一、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党的二十大报告将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一体谋划、 一体部署、一体推进、一体实施,体现了科教融合、创新发展的鲜明导向,必将形 成系统支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强大合力。”党的二十大代表、南开大 学校长陈雨露说。
这是第一次单独成章对教育、科技、人才工作进行一体部署,为新时代教育和 科技创新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这体现了我国对“教育、科技、人才“三者之间辩 证关系的深刻认识,背后是我国对科教工作的高度重视。
人才跡一资源,也是稀缺资源。要想推动科技可持续发展、激发创新力量不 断澎湃,就需要锤炼高素质人才队伍,而这就呼唤高质量教育体系的搭建。高水平 的科技发展体系、活力不断的人才队伍,又能反过来推动教育的高质量发展。
第一,坚持党管人才,压紧压实工作责任。要完善党管人才体制机制,要完善 和落实人才工作目标责任制,把人才工作成效纳入各级领导班子推动高质量发展的 政绩考核,以考核传导压力,以压力推动落实。
第二,坚持统筹谋划,加快建设高水平人才高地和吸引集聚人才的平台。一方面, 坚持重点布局、梯次推进,因地制宜综合考虑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人才队伍规模质量、 科技创新能力和基础设施等因素,从实际出发推进高水平人才高地和人才平台建设。 另_方面,坚持试点先行、改革牵引,开展人才发展体制机制综合改革试点,探索 积累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第三,坚持问题导向,大力破除人才发展体制机制顽障痼疾。要赋予科学家更 大技术路线决定权、经费支配权、资源调度权。同时,建立有效的自我约束和外部 监督机制,确保下放的权限接得住、用得好,用不好授权、履责不到位的要问责。
第四,坚持高端引领,着力打造科技创新主力军。要围绕科技攻关任务和解决“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难题需要,遴选支持一批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实行人才 梯队配套、科研条件配套、管理机制配套的特殊政策。
第五,完善体制和机制创新,激发人才的创新活力。建立健全激励创新的体制机制,整合并发挥科研力量优势,形成科技创新网络,推动科技整体创新。—方面 要建立合理、良性的竞争机制和人才选拔机制,为人才成长构建良好的生态环境; 另一方面要建立鼓励探索、崇尚创新的人才激励机制。
第六,坚持面向实践,扎实推进卓越工程师培养工作。一方面,探索高校和企 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有效途径,推动建设高端校企合作基地。另一方面,釆取定向委托培养、开设“订单式”特色班、共建联合培养平台等方式,与高校联合培养人才, 实行校企“双导师制“,实现产学研重要融合,着力解决工程技术人员培养与生产 实践脱节的突出问题。
二、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进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的意 见》。该意见聚焦战略目标和战略重点,对战略路径和步骤作出重点部署,是推动 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建设国家文化大数据体系的框架性、指导性文件。文化数字化,是让文化更“活”更火的重要途径,是要通过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使 文化产品让老百姓“百看不厌“ “惊喜不断“。(一) 全景呈现•全民共享:打通数字资源,丰富当代表达
意见明确,到“十四五“时期末,基本建成文化数字化基础设施和服务平台, 形成线上线下融合互动、立体覆盖的文化服务供给体系。到2035年,建成物理分布、 逻辑关联、快速链接、高效搜索、全面共享、重点集成的国家文化大数据体系,更 华文化全景呈现,中华文化数字化成果全民共享。
中华文化全景呈现,是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的最终目标。要实现这一目标, 首先需要统筹利用已建或在建数字化工程和数据库所形成的成果,全面梳理中华文 化资源,提取具有历史传承价值的中华文化元素、符号和标识,丰富中华民族文化 基因的当代表达。
(二) 新场景•新体验:消费更多样,体验更多元
未来,了解一座城市或许不用再走街串巷,城市文化将有数字化体验这一新的 游览方式。“发展数字化文化消费新场景,大力发展线上线下一体化、在线在场相 结合的数字化文化新体验。”这是意见提出的八项重点任务之一。
数字技术从内容建设、展示方式、传播途径、交互手段等方面丰富了用户的文 化体验,使数字文化生活日益融入人民群众生活并成为一种需要,而且越来越多地 呈现线上线下一体化、在线在场相结合的新特征。可以把城市旅游与数字技术结合, 实现沉浸式和交互式的旅游体验。
(三) 智慧图书馆•公共文化云:惠及更多人,随时能享受
意见提出的重点任务中,还包括统筹推进国家文化大数据体系、全国智慧图书 馆体系和公共文化云建设,增强公共文化数字内容的供给能力,提升公共文化服务 数字化水平。
公共文化数字化的重要性,就在于它是实现我国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的重要路 径。智慧图书馆体系与公共文化云建设在当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比如一些博物馆 开发了文创数字藏品,“数字藏品+旅游” “数字藏品+文物” “数字藏品+非遗” 等创新模式备受市场追捧,更好地拉近了公众与文化遗产的距离。
经过数字化加工整理,通过多终端的广泛传播,文化资源就会走出博物馆、图 书馆,跨越时空限制,让人们随时共享悠久璀璨的中华优秀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