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医疗卫生 >  考试题库 >  面试试题 > 

医疗岗位面试经典题目——时政热点

2024-04-19  |  来源: 四川金标尺教育

【导读】医疗岗位面试经典题目——时政热点。更多招考资讯,备考干货,笔试资料,辅导课程,时政资料欢迎关注金标尺教育获取。

 

1.双减”大潮之下,孩子们的学业压力降降降,日常不再考考考,课后不用再上课„„这个新学期,对广大中小学生家长来说可谓“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对此你怎么看。

其实,“双减”是势在必行,在刚刚过去的这个暑假期间,7月下旬,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就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发出一系列“严禁”令。不久前,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又印发通知,拟对各省“双减”工作落实进度每半月通报一次,通报重点包括学科类培训机构压减、违规培训广告查处和群众举报问题线索核查等情况。

由上可见,实施“双减”政策,不仅仅在于为中小学生减负本身,其更深层次的含义,在于党中央、国务院对素质教育的高度重视。可说,这次“双减”政策是一项革命性举措。素质教育的根本在于实现教育公平,为国家培养德智体劳美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我们必须站在国家与民族发展的高度来认识“双减”政策,并集全社会之力,来共同努力落实好。

从政府与社会层面看,须强化助力素质教育的意识。对政府而言,重在发挥好主导作用,总揽全局,统筹教育资源,引导全社会担负起青少年成长成才的责任,为学生读书成材服务社会创造和谐环境。而社会作为学生成长成才的试金石,要切实为孩子们的健康成长、成长成才,担负起应有的责任,这样,才能让每一个家庭的付出与收获成正比,教育事业的发展才会与社会乃至国家的发展成正比,才能促进素质教育,真正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事业。

从学校层面看,须强化教育服务国家与社会的意识。“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学校是孩子人生的第二所学校,是进入社会前的加工厂,教师是学校授业解惑的灵魂工程师,是孩子徜徉知识海洋的指路灯,承载着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的时代重任。因此,学校教育决不能以分数作为衡量教学成绩的唯一标准,而必须强化教育服务国家与社会的意识,把着力点放在为国家培养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之上,在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能力上下功夫。当然,我们也更当在全社会弘扬尊师重教的风尚,让教师真正成为阳光下的职业,助力学校加强素质教育。

从家庭层面看,须强化培养孩子全面成长的意识。望子成龙,望女成凤,这是自古以来中国父母对子女成长的一种期待。家庭作为人生的第一所学校,父母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对孩子的教育成长自是责任重大,但今天新时代,到处是孩子成长的舞台,关键在于父母们要端正心态,摈弃“唯分数论”,正确认识和引领孩子的成长成才,给孩子营造适合成长的环境,上好“人生第一课”,帮助孩子适应学校和社会,做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能够成长为国家需要的合格人才。

总之,办好教育事业,家庭、学校、政府和社会都有责任,加强素质教育是国家与民族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全社会共同的担当,需要确实转变观念,做到同心协力,共同落实好“双减”政策,推动素质教育,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2.近日,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最高人民法院联合发布了超时加班典型案例,对于切实提高劳动人事争议案件处理质效,及时纠正用人单位违法行为,有效保障劳动者休息权及劳动报酬权具有重要意义。并明确规定“996”工作制严重违法。对此你怎么看。

现实生活中,一些企业尤其是私营企业加班加点现象普遍存在,但被查处的企业却很少见。纠其成因,很大程度上是监管部门抱有民不举,官不究的态度;许多企业员工明知道企业要求加班加点是侵犯自身权益,但又担心维了权益丢了工作;再者有些企业实行按件计酬,多劳多得,给996披上了合理性外衣,最终导致越来越多的企业加班加点。

不可否认,由于监管部门人员少,辖区企业面广量大。如果切实履行职责显然会捉襟见肘,力不从心。导致大都采取坐等上门工作法,有人举报方才进行查处,甚至即使有人举报,也会采取和稀泥的做法,以图息事宁人。由于企业违法成本太低,导致一些企业胆子越来越大,加班加点成常态。

令人欣喜的是,近日,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最高人民法院联合发布了超时加班典型案例,对于切实提高劳动人事争议案件处理质效,及时纠正用人单位违法行为,有效保障劳动者休息权及劳动报酬权具有重要意义。赢得了舆论广泛叫好。但好法规更需真落实,方能效益最大化。因而建议,整治加班加点乱象,需要上下互动,齐心合力,才能真落实,成效好。

首先是监管部门要切实履行职责,主动作为。虽然如此做会遇到很多困难,但只要思想认得上,方法总比困难多。例如建立健全督查制度,实行明察暗访结合,力争做到问题早发现,早整改。再者畅通举报电话和渠道,采取相应措施鼓励和保护职工对企业违法违规行为进行举报。同时做到发现一起,查处一起,绝不姑息迁就。唯有形成高压红线,方能起到强力震慑和以儆效尤的作用。

其次广大职工要做到自觉维护自身权益。一旦发现权益受到损害,如企业存在严重的加班加点行为,“996”工作制、克扣或长期拖欠工资等行为,应立即向监管部门举报,使之受到及时阻止和纠正。千万不能忍气吞声,逆来顺受。诸多事例证明,只有敢于和善于拿起法律武器保护自己,才能让用人单位心存敬畏,不敢违规,不愿违规。从而自觉营造和谐的人际关系。

再次是所有企业主亦要摆正位置。要知道,人是感情动物,你敬人一尺,人就会敬你一丈。你心系员工,爱护员工,努力打造优良的企业文化,这样就能促使广大职工切实做到爱企如家,充分调动和激发广大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共同促进企业行稳致远,做大做强。而一旦形成这样的局面,就能大大减少加班加点赶任务现象,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完成甚至超额完成任务。可谓一举多得,何乐而不为呢?

 

3.2021年5月3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并指出,为进一步优化生育政策,实施一对夫妻可以生育三个子女政策及配套支持措施。这是中国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实行的一种计划生育政策。1982年计划生育正式成为国策,过了40年,三胎政策的宣布标志着中国从“限制生育”转向了“鼓励生育”的新阶段。2021年5月3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并指出,为进一步优化生育政策,实施一对夫妻可以生育三个子女政策及配套支持措施。对此,请谈谈你的看法。

“双独二孩”、“单独二孩”到“全面二孩”,再到如今的三孩政策,国家对于生育政策逐渐放开,也标志着中国从“限制生育”转向了“鼓励生育”的新阶段。在根本上体现的是一种激励生育的思维以及国家对于人口问题的高度重视。

人口出生数量大幅下降。据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2020年我国出生人口数量为1200万人,相比2019年的1465万人减少了265万人,降幅高达18%。

面临“低生育率陷阱”问题。2020年我国育龄妇女总和生育率仅为1.3,已经跌破了国际公认的“高度敏感警戒线”。一般认为,如果总和生育率跌破1.5,就可能跌入“低生育率陷阱”,即老龄化无法逆转,出生人口持续降低。

老龄化进程加快。医疗水平的上升带来人均寿命的延长,加上出生率的下降,使得我国老龄人口比重快速上升,截至2020年年底,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到1.85亿,占总人口的比重达13.7%。按照联合国的标准(7%),我国早已步入老龄化社会。

改善人口年龄结构。实施一对夫妻可以生育三个子女政策及配套支持措施,长期看有利于改善人口年龄结构,扩大新增劳动力供给,减轻老年人口抚养比,缓解养老金问题,缓和代际之间矛盾,降低老龄化峰值水平。

增强社会活力。新增人口的出生可以带动衣食住行娱乐等各产业发展,提振经济活力。每个个体作为一个“消费者”对社会都是无比重要的,新增人口的消费,可以养活产业链上的无数人。买衣服养活服装业,吃饭养活农业和餐饮,居住养活房地产业,出行养活汽车制造和公共交通,玩养活实体或网络娱乐产业等。

群众压力过大。当前很多人尤其是年轻人面临着就业、住房、医疗、子女教育、老人赡养等多方面压力,没有时间精力及资本去支撑三胎政策。三胎政策出台后网上也出现类似“上有四老,下有三宝,中间两个,死了拉倒”等无奈调侃之声。

配套管理机制不足。一方面宣传力度不够,很多人并不了解三孩政策具体配套措施;另一方面配套措施能否及时落实到位以及现当下医疗、教育等资源能否满足新增人口的需求也需加以重视。

加大宣传力度及落实情况的监督。对三孩政策配套的支持措施如对婚嫁陋习、天价彩礼进行整治;发展普惠托育服务﹐解决双职工育儿难题;推进教育公平,缓解鸡娃焦虐;保障女性就业合法权益,加强税收、住房等通过官方网站、短视频平台、微信公众号等宣传,增加群众知晓度。另外对配套政策的落实要责任到人,确保能保质保量的落实。

探索推行社会化抚养。年轻人不想生孩子因素中很重要一点原因是生下来养不起。但是如果国家来兜底,保障婴幼儿的抚养、托育、教育等问题,年轻人的育儿成本将大大降低,生育欲望也可能随之提升。在欧洲国家已经有了社会化抚养的雏形,例如德国、芬兰等高福利国家,利用高额税收实现了平价幼儿托育和教育的相对公平,获得很大成效。

 

4.日前,一则河南中烟的大学生招聘拟录用人员公示引发网友热议。名单中拟录用人员的毕业学校中不乏985、211名校,硕士研究生也为数不少,这和“一线生产操作岗位”之间形成了强烈反差。对此你怎么看。

近年来,从街道办,去中小学,到农村,进工厂,似乎已成为名校毕业生的新选择。虽然会给人一种“大材小用”“高知低就”的观感,但是我认为我们不能一味地批判嘲讽,而且应该以包容审慎的态度看待这一现象。

我们要包容年轻人敢于打破传统就业观念的束缚,鼓励他们克服心理落差。之所以这么说:一是不少大学生已形成正确的择业观。他们不再执着于大城市、管理者的身份,而是形成一种适应就业需要的观念;二是多数毕业生具备脚踏实地的精神。如今一些大学生已经明确意识到,基层是向上发展职业通道的起点,是积蓄力量之处,能为日后晋升打下坚实基础,越是沉的住心,本人才会越发精进。

但我们也要用审慎的态度来看这其中的一些深层次问题。一是就业市场供需失衡。就业市场提供的岗位增速却远远赶不上高校毕业生数量增长的速度,就业市场呈现出供需不平衡的局面,进而促使“高能低就”的现象发生。二是技术人才缺少空间。这种“内卷”在一定程度上挤占了职业教育技术人才的就业空间,不同教育体系培养出的人才,最终被驱赶到一条跑道上竞争,最终导致高等教育与职业教育的错位错配。

要想缓解“就业难”,使人才能够尽其所能,就需要我们不断改善现行工作环境,为择业提供更加多样的选择空间。

第一,毕业生应打破传统就业观念。结合自身兴趣、爱好、专业、特长等挑战新领域,选择更加适合自己的职业。同时,正确对待一线岗位,脚踏实地积累经验,深耕工作才能谋求未来。

第二,企业应提高相应薪资福利。企业可提供更多服务使高学历人才能够发挥自我价值,如提供落户优惠、减轻租房通勤成本等。并向技术工人开放一定的对口岗位,为高职人才提供就业机会。

第三,政府要继续推行教育改革。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体系,加大对其资金投入和政策扶持,发展优秀的教师队伍,提供更多集中培训机会,把高级技术人员作为人才支撑,推进教育体系不断发展。

追求是多元的,人生不应该设限。就像《未选择的路》诗中所说:一片树林里分出两条路,而我选择了人迹更少的一条,从此决定了我一生的道路。无论去一线还是去管理层,相信这一代的年轻人走自已愿意走的路,选择了就不会后悔,成就自己精彩的人生。

 

5.乡村医生是农村居民健康的“守门人”,也是农村医疗的网底,但这支队伍近年来

不断流失,且陷入后继无人的困境。从最近5年数据来看,村医数量以平均每年5万的速度锐减。今年全国两会后,多地开始着手解决村医待遇及养老问题。然而即便各地频频发文,村医职业吸引力仍持续走低。对此你怎么看。

医生,这一职业在人们的印象中,就是高薪、体面、有保障,但村医却不然,他们千着医生的活,承接着广大农村地区的医疗保障重担,却与“高薪、体面、有保障”无关。村医是三级医疗体系中最基层的力量,“小病不出村”不仅能为村民们解决小病小痛、实施及时急救处理等,更能缓解城镇医院的就医压力,为解决“看病难、看病贵”难题提供基础支持。同时,因为他们是最接近广大村民的人,更为了解村民基础健康情况,村民医疗信息档案管理、慢性病随访、预防宣传……等问题也被压到他们肩上。

繁重的工作、巨大的责任,但他们仍只是属于“私人诊所”,虽然有政府下压的各项“行政任务”,但却没有“编制”带来的各种保障﹔药品零差价销售等多项惠民政策让村医无法通过药品差价、诊疗收费等增加收入。虽说有相应的政策补助,但拨付延迟、各种严苛指标考核造成的“扣发”,让村医收入贫瘠。收入低造成的生活困境、养老、可能的医疗纠纷等问题都成为村医的困境。与城镇医生的巨大落差让村医无以为继,现行很多村医都仅凭一腔对故土乡民的热爱情怀在支撑。但我们却不能指望仅用道德情怀去留住他们,医者仁心,但医者也是人,他们也同样有家庭、有生活、有需求,没有更完善的保障制度去兜底,他们何以为继?又怎能吸收新的年轻医生加入村医队伍?村医锐减将仍会继续,基层医疗网底就无法铸就。

一方面,相关部门应健全村医保障制度,既然“要求”村医承接多种“行政职责”,就不能让村医们“白干活”,可纳入卫健委等相关部门体系,为他们提供社保等基础保障,保障各项补助发放,提高乡村医生待遇,让他们不再为生活所困,在情怀之上得到应有的实打实的物质保障。

另一方面,当前因发展前景差、无职业级别工资差别等原因,也让部分村医无意职业技术考级和参加相应技术培训,这直接导致了部分现行村医无资质、技术差等问题,让老百姓们小病不愿去,大病去医院。因此,应加强村医的职业培训,对达到技术考核水平的村医设立奖励制度,从职业荣誉、上升空间等方面给予一定倾斜政策,以激励村医们积极提高技术,并吸引年轻医生加入村医队伍,形成村医行业发展的良性循环。

村医是农民健康的守门人,呵护村医才能更好的守护健康。夯实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是实施健康中国战略的基石,是关系着广大村民看病难问题的基础民生工程。只有稳定、健康、发展的村医,才能真正让村民获得便利、实惠、高效的医疗服务,为村民带来健康的福音。

 

 

四川人事招聘考试中心

点击查看 更多招考

金标尺

扫码关注 招聘考试公众号 ,随时随地了解考试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