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四川省考 >  面试资料 >  面试技巧 > 

答题更专业•50个法治热点(四十九)

2025-07-05  |  来源: 四川金标尺教育

【导读】答题更专业•50个法治热点(四十九)。更多招考资讯,备考干货,笔试资料,辅导课程,时政资料欢迎关注金标尺教育获取。

 

号码信息均与王女士本人信息不符。

最终,法院驳回银行全部诉讼请求,并判决银行自行承担放贷审核不严的法律后果。此事也在2021年8月登上微博热搜并引发网友关注。

【事件解读】

法院对银行的判决显然不仅合法也合情合理,无疑对某些银行依然存在的罔顾客户利益、责任意识缺失,具有警示的意义。当前,人脸识别技术在互联网金融领域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较好地满足了人们对互联网金融提出的安全性和便捷性需求。该案“被刷脸”背后反映的是传统借贷机构放款时“形式审查”的弊病,以“身份证照片和本人看起来差不多”便审核通过,明显是银行责任意识的欠缺。

以银行为代表的广大金融机构在各核心业务环节,应综合运用人脸识别技术、手机验证码指纹等信息的身份识别系统,对交易方的真实身份进行交叉核验,通过人证比对,防止个人信息数据被他人冒用。

如今刷脸的应用已经遍布各个场景,但随着人脸信息被滥用、盗用、随意采集的现象层出不穷,人们不禁担忧和后怕。

而银行既有相关的专业知识,也完全有能力和手段帮助客户追回被盗款项。除了及时指引指导客户进行相关操作,还可以配合当地警方,抢在不法分子取走钱款之前,冻结异地银行账户,对客户被盗取资金进行保全。

现在警方每年接报的电信诈骗案件中,能破案的只占少数,追回赃款的更少。而且,即使是追回了赃款,也耗费了惊人的成本。这当中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个别银行员工缺乏急客户所急的服务精神,甚至麻木不仁,无所作为,因此错失挽回损失的时机。显然,对此银行应该承担道义和法律的责任。

这些包含个人信息的人脸照片如果落人不法分子手中,那么照片主人除了有可能遭遇精准诈骗,蒙受财产损失之外,甚至还有可能因自己的人脸信息被用于洗钱、涉黑等违法犯罪活动,而卷入刑事诉讼。

2021年8月20日,我国首部“个人信息保护法”已表决通过,定于11月1日起施行。这部专门法律对人脸识别的采集作出规范。其中个人信息保护法第二十六条明确规定:

在公共场所安装图像采集、个人身份识别设备,应当为维护公共安全所必需,遵守国家有关规定,并设置显著的提示标识。所收集的个人图像、身份识别信息只能用于维护公共安全的目的,不得用于其他目的;取得个人单独同意的除外。

相关法律法规的出台使得今后个人维权更加便利,同时也给肆意妄为者带上了“紧咒”自2021年11月1日起,如果再遭遇个人信息被侵犯的现象,可以依据前述法条向有关单位举报并主张自身权利!同时,为减少信息泄露,需要人脸识别技术不断升级,对倒卖人脸信息的违法行为,相关部门应不断加大打击力度。

四川金标尺教育公众号

点击查看 更多招考

金标尺

扫码关注 四川金标尺公众号 ,随时随地了解考试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