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答题更专业•50个法治热点(五十二)。更多招考资讯,备考干货,笔试资料,辅导课程,时政资料欢迎关注金标尺教育获取。
(五十)滥用公众人物声音恶搞,AI技术应用“玩过界”被质疑
【背景资料】
近日,一些短视频平台涌现了大量某知名企业家吐槽的视频。在视频中,该企业家对堵车、调休、游戏等热门话题进行了调侃和锐评,甚至还有不雅词汇穿插其间,引发网友热议。
事实上,那些吐槽视频并非该企业家本人在发声,而是由网友利用A软件采集该企业家原音生成的配音,但逼真的效果让不少人信以为真。
【事件解读】
AI的发展为生活带来了许多便利,但一些乱象也引发质疑。以 AI语音合成技术为例,只需要打开软件、动动手指,一条以假乱真的配音视频就能新鲜出炉。然而,有的视频越过了开玩笑的边界,“偷走”他人声音进行恶搞、造谣,带来了恶劣的社会影响。
与“肖像”类似,自然人的声音具有唯一性、独特性,是自然人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声音权益是人格权的一种。制作并上传他人 AI音频的行为,无论是出于商业目的还是娱乐目的,已构成对其人格权的侵犯。如果配音内容违法或违反公序良俗,可能侵犯他人的名誉权。
今年9月,国家网信办发布的《人工智能生成合成内容标识办法(征求意见稿)》提出,提供网络信息内容传播平台服务的服务提供者应当采取措施,规范生成合成内容传播活动。包括提供必要的标识功能,并提醒用户主动声明发布内容中是否包含生成合成内容等。
“作为内容传播的服务提供者,短视频等传播平台应尽到相关义务。”刘晓春建议,除了提示用户进行标识以外,平台也应对A1生成内容建立甄别和追踪的机制。如果发现涉嫌伪造的容或者接到相关投诉,应当要求内容发布者及时对伪造内容进行标识,在不标识的情况之下,可以根据平台规则删除内容,造成严重后果的可以进行禁言、封号等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