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教育公共基础》小测试 day243。更多招考资讯,备考干货,笔试资料,辅导课程,时政资料欢迎关注金标尺教育获取。
一、单选题
1.要把儿童当作儿童,而不能当成“小大人”,这说明教育工作应遵循人的身心发展的( )
A.阶段性
B.顺序性
C.不平衡性
D.个别差异性
2.柏拉图认为,国家是放大了的个人,因而教育应该按照国家的需要来造就个人,这一观点属于( )
A.个人本位论
B.社会本位论
C.文化本位论
D.科学本位论
3.学生在阅读《红岩》时,脑海中浮现出江姐的形象。这种想象属于( )
A.创造想象
B.无意想象
C.再造想象
D.幻想
4.学生学了加减乘除四则运算规则后,解答出老师布置的应用题。此时,学生主要获得的是( )
A.动作技能
B.智慧技能
C.言语信息
D.认知策略
5.新课程改革倡导( )的课程评价。
A.强调学生学会学习
B.强调新的学习方式
C.突出甄别和选拔功能
D.立足过程,促进发展
二、判断题
1.赫尔巴特等人将儿童的发展看作是一种自然过程,主张教师不要过多干预儿童的发展。( )
2.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任何教学手段必须通过学生起作用。( )
3.“急中生智”是一种心境现象。( )
4.在学校教学中,教师指导的程度越小,学生发现的程度越大,效果也就越好。( )
5.教育法律规范的指引作用表现为命令性规范。( )
【参考答案】
一、单选题
1.A【解析】个体身心发展的阶段性指出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身心发展具有不同的发展特征和任务,因此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在教育的内容和方法上应有所不同,而不能搞“一刀切”“一锅煮”。儿童有其自己的年龄阶段特征,不能以成人的标准来要求儿童。因此,在教育过程中要遵循个体身心发展的阶段性规律。
2.B【解析】社会本位论认为确立教育目的的根据是社会的要求,个人的发展必须服从社会需要,因为个人生活在社会中,受制于社会环境。教育的目的是为社会培养合格的成员和公民,使受教育者社会化,社会价值高于个人价值,教育质量和效果可以用社会发展的各种指标来评价。简言之,教育以社会的稳定和发展为最高宗旨。题干中柏拉图的观点就体现了社会本位论的思想,柏拉图是社会本位论的代表人物之一。
3.C【解析】再造想象是依据词语或符号的描述、示意在头脑中形成与之相应的新形象的过程。故题干所述的想象属于再造想象。
4.B【解析】智慧技能指运用符号或概念与环境交互作用的能力的学习。智慧技能又可分为五个小类:辨别学习、具体概念学习、定义性概念学习、规则学习、高级规则学习。题干所述为智慧技能中的高级规则学习。
5.D【解析】新课程倡导“立足过程,促进发展”的课程评价,这不仅仅是评价体系的变革,更重要的是评价理念、评价方法与手段以及评价实施过程的转变。
二、判断题
1.×【解析】赫尔巴特强调教师的权威作用和中心地位,而卢梭等人主张自然教育,强调教师不要过多干预儿童的发展。
2.√【解析】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感官、头脑、性格、知识和思想,教师不可能代替学生读书,不可能代替学生感知、观察与分析,更不可能代替学生掌握规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任何教学手段必须通过学生起作用。
3.×【解析】心境是一种微弱的、持续时间较长的,带有弥漫性的情绪状态。应激是出乎意料的紧迫情况所引起的急速而高度紧张的情绪状态。当人们遇到突发事件、危险或发生意外时,为了应付瞬息万变的紧急情况,就得果断地采取决定,迅速地做出反应。应激正是在这种情境中产生的内心体验。因此,“急中生智”是一种应激现象。
4.×【解析】发现学习强调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有利于学生创造性的发挥,但不能因此忽视教师在教育中的主导作用。
5.×【解析】教育法正是通过诸条命令性规范、禁止性规范和引导性规范为不同的教育法律关系主体指引了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