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更接地气·“三农”应知应会(五)。更多招考资讯,备考干货,笔试资料,辅导课程,时政资料欢迎关注金标尺教育获取。
让农村社会既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
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是实现乡村善治的有效途径。以党的领导统揽全局,创新村民自治的有效实现形式,才能推动社会治理和服务重心向基层下移。通过“三治丰富了基层民主协商的实现形式,发挥村民监督的作用,让农民自己'说事、议事、主事’,做到村里的事村民商量着办。培育富有地方特色和时代精神的新乡贤文化,发挥其在乡村治理中的积极作用。
1.4.3、案例
近年来,桐乡突出党建引领,不断激发和强化社会治理中的创新因子,着力构建“三治融合领导体系、制度体系、技术体系、评价体系:通过多元共治,有效推动了政府、社会组织、公民在社会治理中的作用发挥,夯实“三治融合”基层治理基础;探索形成了以“一约两会三团”为重点的“三治融合”创新载体,协同推动基层社会治理转型。
建立健全矛调机制把矛盾化解在基层
2013年,桐乡以立足建设基础更牢、水平更高、人民群众更满意的平安桐乡,积极回应群众诉求、有效解决问题、调动社会活力,在全国率先开展自治、法治、德治融合的基层治理探索实践。经过多年努力,“三治融合”被写人党的十九大报告,成为全国基层社会治理的重要品牌。
市委副书记、政法委书记潘川弟表示,三治融合“桐乡经验”更着力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问题发生,防患于未然,治病于未病。多年来,桐乡通过运用“三治法宝”让桐乡治理格局不断完善,实现了“民事民管,民事民议,民事民办”,形成了“大事一起干好坏大家判、事事有人管”的良好氛围。
桐乡建立“双向派驻”工作机制
为了提升桐乡基层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去年,桐乡市人民法院联合市司法局创新推出“双向派驻”的诉源治理新机制,通过构建矛盾纠纷预防调处化解体系,努力将矛盾化解在基层、解决在萌芽。
据了解,“双向派驻”机制即每个司法所结对一个法庭,在镇(街道)司法所建立法官工作室,每周安排一名法官值班,参与诉前调解工作。同时在法庭建立驻庭人民调解工作室,配备专职人民调解员,定期驻点参与调解工作。目前,该模式已在全市各镇(街道)全面铺开。
石门司法所就选派了“全国人民调解能手”、老所长陈建江担任驻法庭调解员,定期驻点参与调解工作。“'双向派驻’机制有效推动了辖区民商事案件的下降。”陈建江说,他直接进驻法庭后,石门镇人民调解委员与乌镇法庭的沟通对接更方便。如果乌镇法庭有适合开展人民调解的诉调案件,法官可以第一时间和他对接,而他也能及时运用丰富的调解经验、高超的调解技巧,开展人民调解工作,将当事双方的纠纷化解在诉前。1-8月,全市民商案件收案同比下降20.65%。
- 上一篇:更接地气·“三农”应知应会(四)
- 下一篇:更接地气·“三农”应知应会(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