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答题更专业•50个法治热点(二十三)。更多招考资讯,备考干货,笔试资料,辅导课程,时政资料欢迎关注金标尺教育获取。
(二十四)良法为好人撑腰,“敢救”还要“会救’
【背景资料】
据新版《民法典》中的规定,对保护别人的民事权益使自己受到损害的民事职责由侵权人承担,受益人可以给予恰当的补偿。无侵权者、侵权者逃逸或无力承担民事职责,受害人请求赔的受益人应当予以恰当补偿。救助人不承担因自愿施行紧迫救助行为而遭受损害的民事职责。
【事件解读】
近年来,由“扶不扶”引发的公共事件却时常刺痛社会神经。《民法典》第184条无疑是给善良的救助人一颗定心丸,老人摔倒“扶不扶”、老人晕倒“救不救”不再是困扰社会的两难择消除了老百姓对助人为乐却可能承担责任的担心和顾思,鼓励救人于危难之中,弘扬相互救助的价值观。
其实,我们也应清醒地认识到,鼓励与保护见义勇为行为,弘扬社会正能量,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出台法律制度是重要措施之一,但不是全部。同时,由于救人行为本身的复杂性,法律条文还要经受各种考验。因此,寄希望于“好人法”一蹴而就解决问题,恐怕并不现实。
有了民法典的撑腰,见义勇为者的后顾之忧已大为减少,但“敢救”还应“会救”,以避免出现“好心办错事”“帮忙变添乱”的现象。现实中,在很多所谓的“冷漠围观”事件中,人们不是不敢出手,而是根本不知道该如何出手,有时盲目施救还会造成更大悲剧,比如不习水性者下水救人结果与被救助者一同丧命,令人扼腕。
急救知识匮乏、急救能力不足是当前制约好人出手的重要因素之一。时间就是生命,急救关键在于抓住短短几分钟甚至几秒钟的“黄金时间”。在危险发生的刹那,距离最近的人就是最佳救生员,但前提是救助者要掌握相关急救知识和技巧。但现实是,一方面专业救援力量不足,另方面不少社会民众不会科学施救,很多情况下围观者只能眼睁睁看着悲剧发生,甚至帮倒忙。
“好人法”的出台不仅为现场急救兜底,还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民众急救技能的提高以及医疗急救设备的普及,但后者无疑需要一个过程。而且,我国尚无针对公众的完善急救培训体系,公众获取急救知识的途径普遍缺乏规范化和常态化的渠道,即使想学习相关急救知识,也难以找到地方和专业人员。由此看,从“敢救”走到“会救”的一步还有很大的作为空间。
(二十五)推动剧本娱乐行业行稳致远
【背景资料】
剧本内容低俗,打色情擦边球;抄袭剧本,侵犯他人知识产权;存在消防安全隐患以及其他人身安全隐患;导致未成年人沉迷,设定的游戏门槛和保护边界不清晰、不统一……剧本娱乐经营活动将终结野蛮生长的状态,统一纳人监管。为进一步加强剧本娱乐管理,促进行业健康有序
- 上一篇:答题更专业•50个法治热点(二十二)
- 下一篇:答题更专业•50个法治热点(二十四)